
在白洞煤业公司选煤厂的生产一线,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工作者——侯瑞兴。27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岗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不仅是生产班组的领头羊,更是同事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立足岗位作贡献 创新创效降成本
1997 年,侯瑞兴满怀憧憬地踏上工作岗位,自此,他的身影便始终活跃在洗选生产一线。从最初的皮带岗位工,到后来的压滤司机,再到 2015 年肩负重任成为生产班组长,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实。在他的卓越领导下,其所在班组屡次荣获 “六好班组”“先进队组” 的光荣称号。
在许多人看来,选煤生产的技术含量似乎并不高,远远比不上搞机电工作。然而,侯瑞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他深刻地认识到,搞生产不仅要全面掌握各类设备的性能参数,更要深入了解整个系统的工艺流程,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在担任压滤司机期间,面对粗煤泥多、滤布损耗严重的棘手问题,他凭借着细致入微的反复观察以及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大胆地提出了改良滤布的创新方法,并积极建议厂里对旧滤布进行修复再利用。这一举措成效显著,每年为厂里节约成本高达十多万元。
咬定目标不放松 改造设备提效率
成为生产班组长后,侯瑞兴始终以多洗煤、洗精煤为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不辞辛劳地活跃在生产一线。他别出心裁地将中医的 “望、闻、问、切” 巧妙运用到工作之中,通过仔细观察设备运行状态、敏锐地闻各种异味、认真询问岗位工情况、用手触摸设备温度等方式,准确地确定设备的实际状况。不仅如此,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这一独特方法传授给队里的每一位员工,极大地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白洞矿选煤厂所洗的是石炭二叠纪的高灰分煤,由于其特殊的煤质,粗煤泥含量特别多,这就导致压滤机上料泵经常出现堵死、不上料的情况。处理一次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不仅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还大大增加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凭借着多年担任压滤司机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侯瑞兴发明了 “带水反冲法”。即从上料泵的底流口配水,启动上料泵,利用水压将堵在管道里的物料从底流口顺利流出。这一方法仅需十几分钟就能让上料泵恢复正常上料,虽然算不上重大的技术革新,但在日常生产中却极其实用,目前已在生产队组中得到全面推广。
有一段时间,由于生产任务繁重,厂里的胶带输送机频繁出现问题,这让大家都十分苦恼。侯瑞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认真观察、反复比对、精心画图,积极配合机修同事对输送机的挡煤皮带和清带器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尤其是将清带器的单排螺丝口改为双排螺丝口,并把四个角削掉,使其可以两面反复使用。这一改造不仅解决了以往用过几天就清不住物料的弊端,还大大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此外,针对选煤厂介质消耗大、跑介现象严重的难题,侯瑞兴通过长时间的耐心观察和深入实践,对精煤筛和矸石筛的挡溅皮带和脱介水进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改造意见。厂里采纳后,介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也得到了有效节约。
严抓安全促生产 关爱员工聚人心
作为生产班组长,侯瑞兴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选煤厂虽然是地面单位,但设备高度集中,对员工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为了切实抓好安全工作,他充分利用班前会和生产中的闲暇时间,组织班里的员工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和特性。同时,他还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从业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事故案例,让大家学习讨论。在他的努力下,一年来,班组做到了无责任事故,员工在自保互监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和标准化任务。
在安全管理方面,侯瑞兴同样不遗余力。他深知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他利用班前会和生产间隙时间,组织员工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操作技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他还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员工解决困难,营造了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