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瑞芳,是寺河矿通风管理部仪器室的班组长,同时也被大伙称为“矿山女工匠”。2007年参加工作的她,在仪器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她每天都会像“工匠”一样,手拿一把螺丝刀,坐在操作台前对瓦检仪的100多个零部件逐一进行检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所形成的“三个创新”班组工作法,也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留下了她的脚印。
操作创新 仪器完好率不断提高
仪器维修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整理,对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删除。针对仪器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樊瑞芳带领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操作流程。从便携仪发放十步走到光瓦维修五检查、五看清,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确保了仪器的精准度和完好率。这些标准的出台,让日常仪器维修检查工作变得清晰明了。
技术创新 平淡的工作变得有趣
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樊瑞芳和她的团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起初,她觉得小小的仪器没什么可以创新的地方,直到有一次,职工反映光瓦背带勒肩膀,问维修人员能不能想个办法。大家最开始想到的只是联系厂家,加宽加厚背带。但是,这样的要求周期长,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标准都是未知数。经过多次尝试,她们借鉴汽车安全带上的肩带设计,增加了一段肩带,让职工在背负重物时轻松自如。
这次成功的尝试激发了樊瑞芳的创新热情。她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手段,成功解决了插牌架归还仪器时间长、电路问题困扰等难题。
管理创新 彰显班组内驱力
面对人员频繁调动和副班长空缺的困境,樊瑞芳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进行管理创新。她试着效仿部室管理的模式,提出了分摊轮值管理法。按照仪器类别和主要工作内容,将工作划分为七大类,再根据个人能力、喜好和对仪器的熟悉程度进行分配。同时,她专门设立标准化组和发放组负责地面卫生、工作落实和沟通汇报等工作。分摊轮值管理法的出现,解决了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集中等问题,是班组管理一次大胆的尝试。